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原创 天纵奇才,也对抗不了命运 正文

原创 天纵奇才,也对抗不了命运

来源:南露酱吖网   作者:休闲   时间:2025-02-24 11:06:45
原标题:天纵奇才,原创也对也对抗不了命运 (冯唐 形象) 西汉代郡,天纵也就是命运今天的河北张家口蔚县,有一个叫做冯唐的原创也对人 。 这个冯唐的天纵祖父 ,是命运战国时期的赵国中丘人 。 后来天下大乱,原创也对七国纷争  ,天纵秦朝一统而又快速崩坏,命运之后楚汉对峙 ,原创也对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天纵在这个过程中 ,命运老冯家因战乱而迁徙,原创也对慢慢的天纵从中丘搬到了代地。 昔我往矣,命运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算漫长的迁徙 ,却印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发展和巨变。 冯唐生活的年代 ,是西汉文帝时期。 文帝时期,朝廷已经开始逐步的施行察举制 。 什么叫察举制呢?这是一种人才选拔方式 。 先秦战国时期 ,如果你想要做官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就是你要有一个好的出身 ,你得是世家大族的子弟 ,因为只有高门显赫 ,朝廷认可你的背景,你才有机会做官。 而如果你是寒门子弟,布衣百姓  ,你想要做官 ,那你还是想想得了 。 到了西汉初年,朝廷认为以前这种只靠家世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它不太行了 。 世家大族中的子弟不一定都是贤良之才  ,只知道吃喝玩乐的饭桶 ,那也不在少数,你让这样的人做官 ,那不纯纯是糟蹋粮食,浪费社会资源么 ? 反之,寒门子弟也许登不上台面 ,但往往这样的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人家才是实打实的经纶满腹,人家才是对国家有利的人呐! 而为了在社会上选拔人才 ,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制)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 ,卖与帝王家”  ,朝廷要人 ,那往大了说,都是皇帝的人才 ,都是为了皇帝而服务的。 可咱话又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西汉大了去了 ,人也海了去了,皇帝要捞人,要找点人才 ,他总不能还得自己下到民间去捞人 ,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甄别人才 ,一来他没有那个时间  ,二来他也没有那个精力。 皇帝不是钢铁侠 ,你总不能让他二十四小时不休息,更不能把他给使死。 天下事,人间情,素来是仰而求者难,俯而拾者易,皇帝自己干不了的工作,自然有底下人帮他干。 察举制的精髓就在于,可以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随时随地的考察,选取和推荐人才到中央朝廷 ,再由中央朝廷的相关部门进行甄别,最后决定人才的去留和任用。 那么问题来了,地方官员选拔和推荐人才所侧重的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是做人的诚孝之心 。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被推荐  ,最基本的前提是  ,你得是个大孝子,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的那种才行 。 巧了 ,冯唐同志就是个孝子,因此能举孝廉被地方长官发现,推荐成为一名中郎署长 ,主要工作就是陪王伴驾 ,侍奉汉文帝本人 。 这个中郎署长 ,相当于是今天科长 ,主任一类的职务 ,是官儿 ,但是官儿不大 ,而且没有什么发展前景  。 并且 ,一般来说,在宫里干郎官的一般都是年轻人  ,因为年轻人毕竟岁数小,时间充裕,有的是机会拼搏  ,所以即便是在郎官这种闲职的位置上蹉跎几年,那问题也不是很大 。 可冯唐做郎官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 ,三十多岁 ,别人都已经步入事业发展期,可他却还是一介郎官,默默无闻 。 宫里的郎官粗略估计也有几百号人,皇帝也不是天天召见 ,冯唐能见皇帝的机会那就更少了。 (汉文帝刘恒 形象) 冯唐见不到汉文帝 ,但有时候汉文帝在宫里转悠 ,却能遇到冯唐 。 皇帝看到冯唐,那心里也是相当诧异的 ,因为平时宫里的郎官都是年轻人 ,很少有冯唐岁数这么大的  ,于是皇帝就问冯唐 : 老人家怎么这么大岁数还在做郎官?你是什么地方人?祖籍何处啊? 冯唐告诉皇帝 ,自己是赵国时期的代地人。 这个汉文帝呢  ,他没当皇帝的时候 ,曾经就做过代王,封地就在代地,所以他对那旮沓是很熟悉的,中国人爱叙旧 ,对故乡或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是拥有无限的遐思,因而他立刻回忆起了自己在代地的一些往事 : 以前赵国有个叫做李齐的将领,听说领兵打仗的业务很不错,你认为这个人如何 ? 冯唐回答说:这人我听过,比不上当时赵国的另外两员名将 ,廉颇和李牧 。 汉文帝不太服气 ,因为在他的印象里,李齐才是赵国一等一的名将 。 冯唐表示 ,这我肯定不能和你扒瞎 ,因为我祖上就曾经在赵国上班 ,无论是李齐 ,廉颇还是李牧,我祖上都接触过,只有接触过 ,那才有发言权,所以“李齐不太行”这个结论,那可信度是很高的。 汉文帝听罢,只好叹息道 :可惜我没有如李牧廉颇这样的将领啊,如果我有这种级别的名将 ,我还用担心匈奴人的滋扰么 ? 冯唐则表示 ,我估计吧,就算你有了李牧和廉颇这样的将领,你也不会任用他们 。 (李牧 形象) 汉文帝一听  ,呦呵 ,这不是是讽刺我识人不明,不会用人么 ? 皇帝很不高兴,天儿也不聊了,直接回宫了。 回宫之后 ,汉文帝还余怒未消,他越想越生气 ,又把冯唐叫到宫里来责问: 咱就是说 ,你作为臣子 ,我允许你批评我,但问题是你不能在公共场面批评我 ,你应该在私底下跟我说才对 ,刚才外面那么多人,你张嘴就来 ,你搞的我很没面子啊 。 冯唐回答道:我这个人又蠢又笨,不懂得这些道理。 冯唐的态度很不好,当然跟他本人对皇帝 ,对朝廷心中有愤恨之情,有很大的关系 。 冯唐岁数也不小了 ,一直在宫里混日子,从来没有被重用过,在他看来 ,汉文帝就是一个识人不明的人 ,连自己这样的人才都不能善用 ,给你李牧廉颇,那不也是白搭么 ? 冯唐态度不好,但汉文帝不愧是明君 ,竟然不耻下问 ,询问冯唐: 说话咱得讲理啊 ,你不能信口开河,你怎么就知道,如果给我李牧和廉颇,我就不会重用他们呢 ? 冯唐回答道:咱们西汉有一处地区 ,叫做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云中郡的郡守 ,叫做魏尚。 听说这个魏尚啊 ,是个十分优秀的边将 ,收上来的税金,他从来不会独吞 ,而是全都用来犒劳将士们,有时候钱不够,他还自己自掏腰包,为了给将士们改善伙食 ,他五天就杀一头牛。 (魏尚 形象) 他这样团结士卒 ,优待兵士,因此他统御的军队战斗力很高,凝聚力很强,匈奴人看到了都绕着走 。 魏尚手下的士兵 ,那都是当地募兵 ,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从村野之地过来参军,报效国家的 。 这些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其实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朝廷的法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当然这你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本身他们所处的那个地方,文化发展就不是很好 ,朝廷的法律普及 ,还没有到他们的那个地方去。 因而,他们是一群只懂得拼杀,只懂得为国效力 ,简单而纯粹的人 。 前不久他们在战场上打仗 ,杀了很多匈奴人  ,清扫战场的时候上报杀敌人数,一时疏忽多报了六个人 ,朝廷认为他们犯下了欺君之罪 ,现在因为这件事儿 ,魏尚被褫夺了官职,还下了大狱 ,听说要关上整整一年时间。 冯唐说到这里,他就不说了。 冯唐虽然是不说了,但冯唐的言外之意,汉文帝是听出来了 。 啊,魏尚这么优秀,这么能干,这么忠心的将军 ,你汉文帝都不懂得珍惜,不过犯了点小错你就这么收拾人家,你还指望有李牧和廉颇那样的将领为你效命 ,你不纯纯是异想天开么 ? 汉文帝听完 ,可以说是醍醐灌顶,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过失 ,不仅赦免了魏尚 ,将他官复原职 ,还顺便提升了这个敢于仗义执言的冯唐的官职,把他任命为了骑都尉。 (官拜骑都尉) 这个官职有读者可能不熟悉,作者举个例子 ,东汉末年的曹操曹老板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 ,如公孙瓒,吕布 ,乃至于董卓,都做过这个骑都尉。 可以说,这个骑都尉,他属于是预备役干部 ,能干上这个,就等于是跨出了辉煌仕途的第一步。 幸福来的太过突然 ,让冯唐有些目眩神迷 ,只是他不知道,随着年华逝去,这已经是他人生中能够达到的顶点了。 汉文帝死,汉景帝即位,景帝很显然对已经老之将至的冯唐不太感兴趣,直接给他撸到了西汉的封国楚国去做丞相 ,相当于是给下放了,后来连地方丞相的职务也给他免了。 景帝死,武帝即位,武帝这个人,倒是十分重视人才,当时西汉朝廷里的同僚们也很给冯唐面子 ,一听说武帝要人,纷纷举荐冯唐,但问题是 ,当时的冯唐,已经直逼一百岁了  ,岁数实在是太大了,因此汉武帝终究是没有启用他。 昔李广有射虎之威名,但一生到老 ,未获朝廷封赏 ,叹冯唐有乘龙之才气,可终其一生 ,落得怀才不遇。 太史公司马迁用八百多字记叙了这位西汉奇人的生平 ,透过泛黄的书页 ,我们又该如何去品味冯唐这命运乖舛的一生呢 ?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标签:

责任编辑:焦点